-
想炒旅游,先編故事?
- 時間:2010-09-16 17:00:33 來源:網絡 作者:愛旅行網
著名作家馮驥才日前撰文說,當下,一種文化上的自我糟蹋的現象不能不使人憂慮:一邊是真實的歷史被抽空內涵,只留下軀殼,濫加改造;一邊是荒誕不經和無中生有的偽造。經過這樣的粗鄙打造,古村古鎮無非是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名人故居,大多是找來一些毫不相干的紅木家具、老瓶老壺、三流字畫,不倫不類地擺一擺。(中新網9月14日)
馮先生的話讓我想到《光明日報》近日一篇報道,在某地舉辦的旅游發展座談會上,有與會者提出,當地光有湖泊、泉水等自然資源還不夠,還必須在景區中增加文化元素,以便更好地吸引游客。當地領導對此非常重視,當場拍板讓旅游策劃公司拿出方案。接下來策劃公司老總的一句話把大家逗樂了:“那好,我們馬上攢個故事出來。”
這則新聞看似一個笑話,卻折射出當下文化建設的一大病灶。文化本來是自然沉淀的產物,但在浮躁的利益驅動下,卻幾乎成了一塊任人把玩的橡皮泥,只為需要,不為事實。各種以“攢故事”形式打造的假古跡、假歷史、假傳說遍地開花,其生造之大膽、編造之離奇,已經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
近期,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聯合發文,規范在文化遺產保護開發上打著傳承文化旗號爭奪名人故里、興建假文物假景點等亂象。但是有媒體的相關調查發現,各地圍繞故里、故居進行的建設和宣傳活動并沒有因此而減少。這其中當然有政策執行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名人故里爭奪戰背后是地方經濟利益之爭,維系著的是一條環環相扣的“利益鏈”,而鏈條終端是官員頭上的烏紗帽,上面鑲嵌著“政績”的光環。
不可否認,經濟時代文化建設也離不開市場,但追求利益,不能違反市場規律,更不能扭曲甚至破壞文化的尊嚴。近年來,隨著旅游經濟迅猛發展,游客們見多識廣,日漸理性,他們的旅游品位越來越高。而當下許多跟風而上的人造景點,充滿了謬誤、虛假的偽文化,除了能撩動一下好奇心,很難讓人產生真正的情感共鳴,結果難免遭疏離甚至被拋棄。
2009年,名噪一時的廣州旅游業大鱷——世界大觀主題公園關門停業,引發國內一片慨嘆。相關調查顯示,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國內興起主題公園熱,全國600余座城市竟然一下子冒出2500多個主題公園,耗資高達1500多億元。但這種盲目跟風上馬的工程好景不長,現在70%已處于虧損狀態,僅有10%左右盈利。如果將當時的主題公園熱與當下的人造景點熱作比較,會發現有太多的相似之處:大都是政府主導、跟風建設、人為杜撰形式內容等。只是,當前者的悲劇有朝一日復制到后者身上的時候,這些花納稅人血汗錢打造出來的形象工程,是否該有人來買單?這是一個過去無法求解的命題,將來可有人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