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旅游不能“攢故事”
- 時間:2010-09-15 17:50:48 來源:網絡 作者:愛旅行網
日前,筆者參加某地的旅游發展座談會,有與會者提出,當地光有湖泊、泉水等自然資源還不夠,還必須在景區中增加文化元素,這樣才能吸引游客。當地領導對此非常重視,當場拍板讓負責該地區旅游策劃的某策劃公司老總會后拿出方案。
按說,會議到了這里很有效果,至少說明當地領導認識到了旅游與文化相結合的重要性,值得肯定。不過,策劃公司老總接下來的一句話一下子把大家逗樂了:“那好,我們馬上攢個故事出來。”
細細思考這個問題,實在讓人樂不起來。
近些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已經不滿足于單純游歷性的游山玩水。享受景區、景點帶來的自然風光,追求精神文化享受已經成為人們旅游的內在需求,旅游實際成了一種文化消費。在此背景下,各地也越來越認識到,要想推動旅游文化產業發展,就需要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能不能在旅游產品和服務中體現出更多文化內涵,直接決定著旅游業的品質和前景。因此,各地對旅游開發中如何挖掘文化內涵有了空前熱情。但在這過程中卻也顯露出許多急功近利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現象:無論是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名人故里爭奪戰,還是“攢故事”的例子,某種程度上都是這種急功近利的反映。
實際上,文化自身有特殊性,要提升旅游的文化品質,絕非搞幾個仿古建筑,生搬硬套幾個故事就可以的。
與這種硬造文化的現象不同,還有一種相反的現象。前些日子,有媒體報道,廬山風景區擬將山上的上萬名居民下遷,以完成廬山旅游轉型和整體上市的戰略。有旅游專家就此對筆者深表擔憂,上世紀末,鼓浪嶼曾施行與廬山相似的純旅游發展策略,但隨著學校和居民外遷,被指責喪失文化傳承的鼓浪嶼漸漸走向衰敗。
同樣,在三峽我們也看到了這樣令人遺憾的現象:小三峽湮沒區有個明清古鎮大昌鎮,上世紀90年代在考古專家們呼吁下,國家動用數千萬元將全鎮移地重建。誰曾想,遷建后的大昌鎮竟然成了當地招攬商戶的房地產項目,原住居民則已全部遷出——一個活生生的民風淳樸的古鎮就這樣成了一個沒有文化生活氣息的“死鎮”。
看來,盡管我們已經認識到了旅游與文化相結合的重要性,但在如何更好實現這種結合上,還有很多路要走。
在這一點上,國內外也不乏成功案例。像大家熟知的夏威夷。到過夏威夷的人說,夏威夷的風光不見得有多好,但夏威夷卻給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固然有夏威夷善于促銷、長期宣傳的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夏威夷較好開發了自己獨特的文化資源——當地的土著文化。這種土著文化與熱帶風光融為一體,給游客以十分新奇、美好的享受,成為夏威夷吸引游客的最大招牌。
如此分析,如何把握旅游的地方文化特點,對推動旅游業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實際上,地方文化是旅游的靈魂,發展旅游業依賴于地方文化。而要體現文化特色,就需要把握自己文化的內核所在、特質所在,以現代形式、大眾方式來詮釋和表達,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營造地方文化氛圍,找到旅游的經濟屬性與文化屬性找到最佳的結合點,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當前,我國文化旅游業進入發展轉型時期和重要戰略提升期。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品位,是旅游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實現差異化、品牌化、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但只有真正尊重文化的自身規律,才能實現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雙贏。不管是開發旅游項目還是設計旅游活動,都應當充分考慮文化資源現實情況的承載能力,做到合理、適度。旅游依托文化,更要反哺文化。應當把更多的財力、物力投向文化的保護和發展上,促進旅游發展和文化保護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