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家旅行社走進“生態木蘭圍場”
- 時間:2010-08-07 22:25:31 來源:網絡 作者:愛旅行網
近日,由亞太旅游聯合會、圍場縣人民政府主辦的“2010木蘭圍場生態旅游推介會”在美麗的木蘭圍場成功舉辦。來自北京的百家旅行社代表在參觀考察后當日與木蘭圍場旅游開發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此舉為 “京圍”之間旅游產業良好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本次活動旨在深入考察圍場旅游資源的基礎上,加強與圍場旅游企業的合作,取得實質性成果,實現共贏、發展。
另外,活動期間得到了來自北京的20多家媒體記者的關注與支持。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位于河北省最北部,距承德市137公里,距北京320公里。全縣總面積9219.7平方公里,總人口52.6萬,是承德市人口最多、河北省面積最大、全國惟一的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近年來,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立足縣內獨特的森林、草原風光優勢,把發展生態旅游業確立為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六大特色主導產業之一,通過大力實施“旅游興縣”戰略,按照“大旅游、大產業、大發展”的思路,以完善“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功能為重點,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提升旅游品位。初步形成了以“皇家、生態、民俗”為特色,以塞罕壩國家級森林公園、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紅松洼國家自然保護區三大景區為核心,東中西三條環線貫通、壩上自然生態景觀和壩下農家游相映襯的大旅游產業發展格局,并成為“大避暑山莊”旅游產業發展格局的“北翼”,被譽為“水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年接待國內外游客80多萬人次,旅游收入4.2億多元,先后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河北省旅游強縣,“中國最美麗的地方”之一,國際生態旅游名縣及中國旅游品牌目的地等稱號。
打“皇家牌”——豐富旅游文化內涵
木蘭圍場是歷史上聞名遐邇的天然名苑,素有“萬里山河通遠徼,九邊形勝抱神京”的美譽,是世界遺存最大的皇家獵苑。其歷史可追溯到石器時代,是紅山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其歷史經商、周、秦、漢、晉、唐、元、明各代,是北方少數民族和中原民族碰撞與融合的重要場所,在這里出土的玉獵龍、秦權等文物無不昭示著這片神奇土地上曾經的文明。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康熙皇帝為“肄武綏蕃”設立木蘭圍場,每年秋季在這里舉行規模浩大的狩獵習武活動,史稱“木蘭秋狝”,并定為祖制,垂為家法,“秋高弓勁萬馬肥”、“千里紅葉連霞飛”、“獵士五更行”、“千里列云涯”的雄渾壯觀場面一直延續了140年多年,共舉行秋狝105次。在這里發生了很多值得紀念的歷史事件,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跡,清帝在這里接見了萬里東歸的渥巴錫,譜寫了民族大團結的壯麗篇章,境內現存康熙點將臺、乾隆七通碑、皇帝行宮、燕趙古長城等歷史古跡六十余處。圍場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為打造今日的“木蘭圍場”旅游品牌增添了豐厚的文化內涵。
打“生態牌”——培育旅游產業特色
圍場地處內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的過渡地帶,肩負著為北京阻沙源,為天津涵水源的重要使命。近年來,該縣在先后頒布實施《全縣農業基礎建設工程十年規劃指導綱要》、《全縣農業建設十年規劃指導綱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的同時,積極爭取到國家累計投入資金12億多元,實施了首都周圍綠化、京津風沙源治理、“一退雙還”等一批生態工程,有力地推動了生態示范區建設。平均每年開辟生態建設項目300個以上,造林20萬畝以上,改良草場10萬畝。全縣純生態景區面積3000多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積780萬畝、草場面積670萬畝、濕地面積4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3.1%。大規模林草工程的實施,使圍場大地呈現出天藍、林茂、草肥、水美的自然景觀,珍禽異獸、名花奇草繁多,現有國家級保護珍稀野生動物46種、各種植物25個群系,并擁有了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142.6萬畝,森林面積110萬畝,草原景觀2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8%,是華北最大的人工林林場。蒼郁疊翠的塞罕壩上,松濤浩淼,一望無際,為廣大游客鑄起一座巨型的“天然氧吧”,為京津筑起了一道天然綠色屏障。公園內現已開發的景點主要有塞罕塔、金蓮映日、灤河源、七星湖、康熙點將臺等景點16個。御道口森林草原風景區總面積1000平方公里,景區內有原始草原70萬畝,濕地20萬畝,天然林10萬畝,人工林50萬畝。遼闊的草原、廣袤的森林、奇特的山巒、幽深的峽谷、星羅棋布的河流湖泊構成了草原奇特的景觀。這里曾是《還珠格格》、《康熙王朝》、《乾隆王朝》等多部著名影視劇的外景地,素有“塞外香格里拉”的美譽。現已開發的景點主要有月亮湖、太陽湖、桃山湖、大峽谷等13個。紅松洼草原游覽區總面積12萬畝,草原面積占總面積的90%以上,紅松洼草原平坦遼闊,植物種類繁多,是蒙古植物系、東北植物系和華北植物系的交匯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這里的生物多樣性。這里還是我縣風力發電的核心區,現已裝機326臺、裝機容量19.94萬千瓦。遼闊的大草原和旋轉不息的風機構成了一幅美麗生動的畫卷)和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
打“民俗牌”——延長旅游產業鏈條
圍場作為全國唯一的滿蒙自治縣,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0%以上,這里民風淳樸、民情獨特,仍延續著滿蒙婚宴、滿族祭祖、滿族花會、草原騎射、敬酒獻歌等傳統習俗。自2004年開始,在旅游公路沿線的鄉鎮打造出了具有民俗風情、文化底蘊、皇家氣息的鄉村旅游品牌。先后開發了東廟宮、塞北佛石廟、千年雙榆等人文景點,推出了烤全羊、鐵鍋燉柴雞、石磨豆腐、原漿粉條、炒山蘑、烀玉米、烀土豆等農家菜肴,開設了上果園摘果、下菜園摘菜、去河道摸魚等自采自食、自娛自樂的農家采摘項目。棋盤山鎮、哈里哈鄉以大閣、千年雙榆等人文和自然景觀為依托,為游客演出二人傳、大口落子、河北梆子等文藝節目;以天然溫泉資源為基點的山灣子鄉,開發了洗浴、游泳、垂釣為特色鄉村旅游產業項目;以天然草原為依托的御道口鄉,開發了草原騎馬、漂流等旅游項目。目前,全縣鄉村農家游戶已發展到300戶,年平均接待游客2萬余人次,戶均純收入1萬多元。
在此基礎上,該縣不斷加強和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提升景區品位,先后投入上億元資金,實施了道路交通、景區開發、高端休閑、設施配套四大類20余個旅游項目的基礎設施建設,為旅游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通過爭取外聯,投資8000萬元開通了中、東、西三條旅游環線;投資5000多萬元建成了七星湖、塞罕塔、木蘭秋狝園、太陽湖等精品休閑文化景點;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了中天假日、壩上汽車營地等高檔度假村;引進了投資600多萬元的燕格柏國際藝術村、1億元的休閑體育示范基地、1.5億元的御道口鄉草原休閑養老基地等高端項目,謀劃了通用機場、承赤高速公路連接線等重點建設項目。同時,在滿足吃、住、行、游、購、娛的基礎上,圍繞游客的高層次需求和產業的深度發展,不斷夯實基礎、延伸產業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