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業向質量要效益
- 時間:2010-09-15 17:50:40 來源:網絡 作者:愛旅行網
盡管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和一系列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的嚴重影響,今年上半年我國旅游業又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統計數字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旅游人數預計可達10.97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8.6%;國內旅游收入6055億元,同比增長20.6%;旅游總收入7500億元,同比增長19%。
在日前舉行的全國旅游局長研討班上,各地旅游業管理者認識到:繁榮的背后,尚存在許多問題,加快轉變旅游業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迫在眉睫。
轉變發展方式唱主角
目前全國旅游業增加值已占到GDP的4%以上,與旅游相關的行業超過110個;旅游消費對住宿業的貢獻率超過90%,對民航和鐵路客運的貢獻率超過80%;旅游業從業人數超過1000萬人。
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司長宋大偉認為,發展服務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戰略方向,而旅游業又在現代服務業中占據著龍頭的位置。
隨著《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出臺,越來越多的省市提升了旅游業工作擺位,讓旅游業成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角”。
河北把旅游業作為全省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切入點和突破口加快發展,旅游產業發展資金由去年的2000多萬元一躍增至2億元。旅游大省山東響亮地提出“轉方式調結構旅游先行”,港中旅、深圳華強集團等一批國內旅游大企業先后到山東投資。山東棗莊市是國家確定的第二批資源枯竭型試點城市,在轉方式調結構中,他們將旅游業作為城市轉型的支柱產業,舉全市之力主推“二日游”產品,走出一條政府培育市場、市場配置資源的路子。棗莊的“二日游”市場不僅異?;鸨?,而且由于游客的集中,對城市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要素建設形成一種倒逼機制,形成了巨大的消費市場,各類投資紛沓而來,引發了旅游投資的高潮。
優化消費環境提質量
旅游業的本質是服務性行業,沒有好的服務質量,就不可能有好的發展效益,發展速度也就失去了意義。“旅游服務中存在許多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零負團費、強迫或變相強迫購物等情況依然存在,離‘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要求還有不小的差距。”國家旅游局局長邵琪偉坦言,必須克服一流資源、二流開發、三流服務的積弊,更加重視旅游服務的規范化、便利化和現代化建設。
以游客滿意為目標,優化旅游消費環境。云南推行旅游接待服務“六定”工作,加快推進導游、旅游車司機薪酬制度,傭金返還“公對公”制度。浙江推廣旅游綠色產業法規與標準,推出《浙江飯店業“低碳積分計劃”》,在全國率先開展綠色飯店創建活動。上海以舉辦世博會為契機,完善入境游、國內游團隊管理系統,積極推進住宿統計和旅游預報預警系統建設,提高應急能力。海南以建設國際旅游島為契機,全面推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服務與國際接軌,鼓勵國內外有實力的旅游投資商來海南投資旅游業,更好地融入國際市場。
在邵琪偉看來,受到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不僅是旅游業的發展速度,更重要的是旅游業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式。
在山東,一方面高星級飯店在超常規發展中出現過剩苗頭;另一方面,3000多公里海岸線上至今還沒有一處符合國際度假標準的濱海度假酒店。“旅游業同一產、二產一樣,同樣存在著競爭力低、效益低、科技含量低的外延式、粗放型發展的問題。”山東省旅游局局長于沖說。
“吉林旅游還存在著資源有效整合不足、發展方式粗放、基礎設施滯后、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吉林省旅游局局長安桂說,吉林省正在通過抓項目,促資源優勢轉化,解決產業鏈條“短”的問題;抓融合,促產業轉型,解決產品結構“窄”的問題;抓服務,促管理升級,解決經營方式“粗”的問題;抓整合,促一體化發展,解決資源“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