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六大徒步旅游經典線路
- 時間:2010-09-15 12:03:36 來源:網絡 作者:愛旅行網
跨越天山——車師古道
走進他,也就走進了歷史。走在一條跨越天山南北的古道上,似乎,你的耳邊會傳來喃喃的低語聲,仿佛歷盡滄桑的老者,在給你講述著車師王國的興衰,當古道今日往昔的一幕幕,如畫的呈現在眼前,不由自主的你會興奮、低落既而萬事感傷……歲月原本無情!時間必將逝去,生命也終會消亡。徒步的行路者呀!也許,身后那一串長長的腳印,不僅留在古道上,也留在心靈深處,更留在房屋的隨風往事中!
車師古道簡介
早在西漢時期,西域的車師國分為前、后兩部,前部位于博格達以南,其都城駐吐魯番的交河故城;后部位于薄格達以北,王庭在今吉木薩爾縣城北的北庭古城。當年車師前、后國的商貿交易、信息傳遞、消夏越冬,通常是由吐魯番越過天山石窯于達板(瓊達坂)到吉木薩爾的。這是一條跨越天山的南北古道,后人稱之為車師古道。
在古代絲綢之路上、商旅和軍隊出南疆跨越東部天山進入北疆,雖有多條可以通行的山路,但最方便的還是車師古道。據《西州圖經》記載:“古道出交河縣界,至西北,向柳谷,通庭州四百五十里,足水草,唯通人馬。”這條南北向山道比繞道烏魯木齊縮短里程將近一半,可少走170多公里路程,沿途驛站甚多,交通相當繁忙。該道到清代仍有商賈往來。由于山上南北氣候差異懸殊,小麥開鐮南早北遲,故貧苦牧民往來打短工者曾絡繹于途。直到今日,吐魯番和吉木薩爾兩地的小商販,也偶而騎著毛驢經此古道販賣時鮮果品者,吐魯番地區牲畜轉場到言木薩爾還是經由該道。
此古道南北雙方向均可穿越。從天山南坡吐魯番到北坡言木薩爾縣交通較為方便。可以從烏魯木齊乘車抵達吐魯番五星牧場的石窯子,然后徒步進山、翻越海拔3400米的瓊達扳,進入古木薩爾縣境內的天山北坡高山牧場,穿過六道橋抵達泉子街鄉,乘班車到達言木薩爾縣,再換乘班車返回烏魯木齊。
反過來,從烏魯木齊乘班車到吉木薩爾縣、租車直接到泉子銜的進山口,然后徒步進山,翻越瓊達板到石窯子牧場,乘預先接應的車[石窯子是一個牧場接待站,不通班車)返回烏魯木齊。“車師古道”的山地路程約5O多公里,平均海拔均在2500米左右。
車師古道探奇之旅,沿途有“車師古道十景”可供重點觀賞。由雨向北依次出現的十景是:
1、“石窯孔道”(指瓊達扳南側寬僅1米的一線天通道);
2、“達坂古堡”(指屹立在海拔3200米瓊達坂上的古代軍事遺址);
3、“突厥石人”(指挺立在五進橋附近西山坡上的草原石入);
4、“三丈懸瀑”(指大龍溝峽保上游落差10多米的飛瀑);
5、“石門天險”(指位于五道橋和六道橋之間的一段40多米長的天險石巷);
6、“三橋秀色”(指三道橋一帶秀美的森林草原景色);
7、“高山神泉”(指二道橋與頭道橋之間一眼長年流淌,有奇異療效的溫泉);
8、“樹石聯姻”(指參天楊樹軀干中包容著一塊巨石,形成樹抱石奇觀);
9、“頭橋絕壁”(指頭道橋附近的懸崖峭壁);
10、“龍溝古城”(指大龍溝口東漢戊己校尉耿恭當年堅守過的疏勒城遺址)。
群狼守護的地方——徒步呼圖壁大峽谷
這里是野生動物的樂園,更是冒險家的天堂。徒步在呼圖壁大峽谷的心臟地帶,耳邊是咆哮的呼圖壁河水,眼前是一個接一個的達板,大峽谷不僅僅是在考驗你的氣力,更多的是在錘煉你的心志。走在在群狼守護的地方,需要非凡的勇氣,這勇氣將指引你前往精神之國的極度空間!
呼圖壁大峽谷簡介
呼圖壁大河谷不同于一般的天山河谷,它發源于天山東段海拔5290米的河源峰,河谷縱深40余公里。河谷兩側高山聳立,森林濃蔽,花草奇異,遮天蔽日;谷底則地勢除要,道路崎嶇。由于河谷地處天山北坡,每到夏季,豐富的雨水和發源干河源峰周圍眾多雪山的融水,在谷底交匯成河,順陡峭狹窄的峽谷咆哮而下,震耳欲聾。當你站在海拔3862米的前后山的分水嶺——白楊溝達板上,舉日南望,形如尖塔的河源峰主峰、時而云霧迷漫,若隱若現;時而天高云淡,冰山畢現。在哈薩克語中,河源峰被稱為“狼塔”,意即“有群狼守護的塔山”。由于進山線路極其艱難漫長,當地牧民也很少接近。在后山縱深120KM的無人區里,冰山隘口令人生畏。
追隨前輩足跡——探險尼雅
這里靜靜地等待了一個多世紀,誰也不知道該如何去描繪她,這里是生命的禁區嗎?你會覺得她是有生命的,是美的。是的,真美。沒有什么能約束人類追求美的步伐,因此注定尼雅是一個孤獨而痛苦的徒步歷程。可是當你駐足在此的那一刻,你會發現現實世界原來是那么遙遠。當洗去了現世的浮華,那一刻,每個人都很真,就像孩子,睜著一雙天真的眼睛享受那丁點兒的快樂和喜悅,這就夠了。或許只有尼雅這個沒有生命的地方,才能讓人真正的去感受生命存在的意義!
尼雅簡介
尼雅遺址位于民豐縣卡巴阿斯卡村(大麻扎)以北的沙漠中,是一個以東經82度43分14秒、北緯37度58分35秒為中心的狹長地帶。東西方向寬7公里、南北方向長25公里,散布在尼雅河古河床沿線。近年的考古工作又將遺址區向北推移了幾十公里。
在1700年前的公元三世紀,發源于昆侖山脈呂士塔格冰川的尼雅河經此向北延伸,那時這里還是一片繁榮的綠洲。1700年以來,出于氣候和地質的變遷,河床退縮,這里已經退化成為典型的流動沙丘地貌。百年之前,談到在茫茫的死亡之海中曾存在著這樣一片古文明,實屬不可思議之事。但百年來的考古成果已經證明、這個“東方龐貝城”的存在是鐵的事實、留給人們的將僅僅是對于這個事實的來影去蹤的考證。一般認為,沙漠周邊居民群落的消亡總是伴隨著河流的退縮、改道或其他自然條件的惡化。但對尼雅遺址的考古學、氣象學、水文地質學的綜合研究表明,尼雅文明的消亡極可能不是由于自然條件的變異,而是由于軍事、社會或其他突變因素引發的結果。這個神奇的遺址為人類留下了千古之迷。(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位于天山山脈與昆侖山脈之間的塔里木盆地、東西綿延1500公里,南北延伸600公里,面積557萬平方公里。)
有臺階的地方——徒步夏特山谷
長長的古道,有很多的白骨,不光是大自然物盡天擇的遺跡,還有夸父般英雄倒下的身軀。荒涼,有時也是一種美;靜默,或許是生命的另一種傾訴。走在蒼茫的天地里,你的內心會告訴自己,古道選擇了你,你選擇了古道,這是前世的約定。
夏特山谷簡介
夏特,清代稱沙圖阿滿臺,又作夏塔,是根據清代此地名為“沙圖阿滿臺”簡化間譯而來的。“沙圖阿滿”蒙語意為“臺階”,“臺”意為“有”。合在一起合意則為“有臺階的山谷”。
夏特位于新疆昭蘇縣城西南70余公里處,是柯爾克孜民族鄉。夏特峽谷筆直通暢,形如長廊;兩岸壁立,勢同屏障。中間的夏特河水時緩時急,奔流向前。沿這條長約50公理的天然通道旅行,景物萬千,令人目不暇接。
距峽谷3O余公里處、是名聞伊犁地區的夏特溫泉。有溫泉浴池6處,水溫42℃—46C,療效甚佳。
沿夏特河岸上行20余公里,即云霧繚繞的木扎爾特雪峰。沿途多見石筑階梯,時斷時續,均為當年古道之遺存。木扎爾特達板,海拔3582米,冰川谷道長約120公里,達坂上奇異的冰川景觀、四周冰峰的雄渾氣勢,冰塔林、冰凌柱、冰白茹的參差起伏,宛如童話世界。
夏特古道是天山中麓的著名的絲綢之路,它在我國西漢時期便已鑿通,一直延續到本世40年代,是溝通天山南北諸地經濟、文化、政治、軍家往來的重要天山隘道。
翻越天山——觸摸博格達峰
當你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置身于博格達峰腳下時,你會欣慰地發現,在人跡罕至的博格達峰雪嶺之中,人是那樣的渺小,而崇山峻嶺和自然是那樣的博大。在博格達峰這片靜土上,那里沒有世人的矚目,沒有金錢的誘惑,只有你面對巍峨雪山,用心靈去感受好的脈搏,聆聽她的呼吸……
博格達峰簡介
博格達峰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阜康縣境內,是天山山脈東段博格達山的最高峰。博格達山的北面是準噶爾盆地、南面是吐魯番盆地。在它的東西兩端有七角井和達板城山口,是溝通天山南北的孔道。在蒙古語中,博格達意為“天神”,這是一座充滿了靈性的山峰,是新疆的象征,是烏魯木齊的守護神。
博格達峰終年冰雪皚皚,世稱雪海,此峰山體陡峭,山峰頂部基巖裸露,巖石壁立;中部則為冰雪覆蓋、常年不化;峰項以下則為冰川陡谷,地勢險要,西坡與南坡的坡度達70—30度,只有東北坡稍緩。
東方的瑞士:賈登峪——禾木——喀納斯湖
去過喀納斯的人,無論怎樣極盡贊美地描述好都不過分。蔥郁連綿的群山間,籠罩著薄霧的喀納斯湖字根表神秘,秀美絕倫。春季,花草繁密,滿山遍野;秋天,層林盡染,村落靜謐安詳,一切如同夢幻中的仙境。而當你真正用自己的雙腳走進喀納斯時,這種感受將更加強烈……
喀納斯湖簡介
“喀納斯”是蒙古語,意為“峽谷中的湖”。喀納斯湖位于阿爾泰地區的布爾津縣境北部,距縣城150公里,是一個座落在阿爾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喀納斯湖海拔1374米,南北長24公里,平均寬約1.9公里,湖水最深188.5米,面積45.73平方公里。自然景觀保護區總面積為5588平方公里。湖畔四周雪峰聳峙,綠坡墨林,艷花彩蝶,湖光山色、美不勝收。
這里是我國惟一的南西伯利亞區系動植物分布區,生長有西伯利亞區系的落葉松、紅松、云杉、冷杉等珍貴樹種和眾多的樺樹。已知的有83科298屬798種,有獸類39種,鳥類117種、兩棲爬行類動物4種,湖中魚類7種,昆蟲類300多種。許多種類的花木鳥獸在全疆乃至全國都是絕無僅有的。區內森林草原相間,河流湖泊眾多,自然景觀艷麗,具有極高的旅游觀光、自然保護,科學考察和歷史文化價值。
來源:樂途游民部落 編輯: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