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做為都城的歷史演變(2)
- 時間:2010-08-07 22:17:30 來源:網絡 作者:愛旅行網
成為遼的南京(938一l123年)
五代初,契丹勢力進入華北。后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叛唐,向契丹主耶律德光求援,許以事成后割地稱臣。契丹兵南下滅后唐,立石敬瑭為帝,是為后晉。天福三年(938),后晉高祖石敬瑭把幽、云等十六州割讓給契丹。耶律德光得幽州后,于會同元年(938),升幽州為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陪都。
金海陵王遷都燕京
公元1115年,女真人完顏阿骨打稱帝,國號金,定都會寧
。
1122年,金兵攻打遼陪都燕京。1125年,再次攻打并占領燕京,遼亡。1149年,完顏亮(史稱海陵王)殺在位的金熙宗自立為皇帝,決定遷都燕京。金天德三年(1151),命張浩等修建燕京新都,天德五年(1153)下記遷都燕京,并改年號為貞元,改為圣都,不久又稱中都。(
忽必烈建大都
公元1213年秋,成吉思汗率精騎南下,先攻宣德、德興,后入懷來,直抵居庸。金守軍在關外布下鐵蒺藜,并裝制新冶鐵大門,憑居庸天險置重兵防守。成吉思汗留少量騎兵對峙,自領騎兵兼夜循小徑移襲紫荊關
(今易縣西)。守關金兵被俘。大將者別率騎突襲居庸南口,金兵大敗。關內外蒙古騎兵合圍中都。1215年5月,中都陷落。
1260年3月,忽必烈在開平即大汗位,建元中統。建立中書省,十路宣撫司及燕京行中書省。中統四年(1263),定開平為上都。至元元年(1264)升燕京為中都。至元四年,在原金中都舊城東北建造新城。至元八年(1267),建國號元。至元九年,升中都為大都,從上都遷都于燕京。從此,北京正式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
明成祖遷都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正月在應天(今南京)稱帝。八月,定應天為南京,汴梁(今開封
)為北京,元大都改稱北平府。洪武三年(1370)四月,朱元璋封第四子朱棣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三月,燕王朱棣就藩北平。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死,其孫朱允文(加火旁)繼位,是為建文帝。朱棣在建文元年(1399)起兵北平,發動靖難之役,于建文四年(1402)攻下南京,奪取帝位。成祖朱棣永樂元年(1403)正月,升北平為北京,北京之名即由此始。二月,改北平府為順天府。永樂四年 (1406),朱棣下詔遷都北京。派大臣宋禮等到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等地采木備料。次年征調23萬工匠,上百萬民俠及大量兵士營建北京宮殿。到永樂十八年基本竣工。明永樂七年(1409),明成祖在奉天殿接受朝賀。明永樂十五年(1417),北京皇宮建成。明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遷都北京,南京為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