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附四川:重慶旅游業的“過境之痛”
- 時間:2010-08-07 21:59:52 來源:網絡 作者:愛旅行網
震后陷入失血性休克 本地旅行社遭遇退團潮
受四川汶川大地震波及,重慶旅游業出現“失血性休克”:全市旅行社迎來了一場令人猝不及防的退團風暴,海內外游客紛紛停止到重慶旅游或中轉。透過這些震后退團事件我們可以看到,除了有游客對川渝之間地緣關系的誤讀之外,更多地暴露出的,卻是重慶旅游業對四川旅游業的依附性。
值得注意的是,重慶也有大足石刻、長江三峽、山水都市、烏江畫廊和武陵風光等獨特的黃金旅游資源,但其充當的角色,在一些業內專家眼中,仍然只是國內外游客在四川旅游前后的中轉站或是過境地,始終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旅游目的地。大地震之后,重慶旅游業多年以來的困惑:如何構建真正的旅游目的地———再次擺在人們面前。
重慶旅游業感受強震
四川汶川地震后,重慶旅游業承受了劇烈的“震后效應”。
2008年5月28日,四川大地震已過半月,因為“退團風暴”接連襲來,再也按捺不住的重慶市總商會旅游商會,召開了“近期旅游形勢與對策研討會”。面對天災后陡然下降的經營業績,本地旅游界人士似乎也有些無計可施。
地震發生后,重慶東方旅行社接待的游客量比平時下降90%左右,重慶中旅有近百個團被取消。“這只是眾多旅行社現狀的一個縮影。”各家旅行社負責人都知道,這些游客多半都是到重慶中轉或過境游,其目的地是在成都和川西。
與會人士對目前重慶旅游業的人氣表示了擔憂:如果“余震”的影響在旅游業內繼續,預計重慶市有近半國內旅行社將面臨歇業。
他們的擔心不無道理。成都-都江堰-汶川-茂縣-松潘-九寨溝,是川西旅游乃至全國的黃金線路。這次地震后,這條黃金旅游線路的交通設施、旅游基礎設施都受到重創。震后作過一份市場調查的一家旅行社負責人告訴記者,“很多外地的受訪者都表示,近兩年內不會走這條線。”他們的擔心有二:一是交通設施的修復要一定時間;二是優美風景是否被毀,進去后還能看什么?除此之外,還有地震給旅游者帶來的心理障礙。這些問題都將需要時間去化解。
旅游“中轉站”之痛
以前,由于重慶有臨近四川的交通便利性和特有的旅游資源,大量國內旅客在游覽成都和川西九寨溝等地時,會選擇重慶作為旅游途經地的中轉站。這位負責人表示,如果自己的這份市場調查結果成為事實,那將意味著,還在搭乘四川旅游業順風車的本地旅游業,無疑也將承受“過境之痛”。
一個城市,如果不是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那么,其快樂與疼痛都由不得自己。“市場風險就會在外部多方游蕩,四川旅游業的任何波動,都將左右其旅行社的經營業績。四川地震對重慶旅游產業的長遠影響,一時還難以估量。”重慶飛揚旅行社鄒慶這樣看待過境游之痛。
據記者了解,2007年,四川旅游總收入達1217億元,占全省GDP的10%。其旅游業占GDP的比重在全國居首位,也是全國唯一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超過8%的省份,為四川跨入“萬億俱樂部”立下大功。四川省旅游局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1~4月,全省旅游總收入376.29億元。僅今年4月,四川省就接待入境旅客9.45萬人,國內旅客1436.58萬人,旅游總收入達74.96億元。
“這些數字,是重慶難以望其項背的。”鄒慶說,作為過境游城市,來渝游客的消費有限,更不具有可持續前景。
旅游資源不等于產品
三峽森林國旅總經理劉銘一直深感困惑:重慶是中國南北文化的交匯之處。境內密布有2000多個文物點,1100多個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我市也有大足石刻、長江三峽、山水都市、烏江畫廊和武陵風光等眾多的獨特旅游資源,卻始終在充當國內外游客四川旅游的中轉站與過境游角色,而非旅游目的地。這與重慶擁有的資源條件是絕對不相對應的。”
事實上,此一現狀早已被重慶市政府所正視。2005年,重慶市政府就組織學習考察團,由副市長余遠牧率隊,對四川旅游產業的發展進行實地考察和學習———旨在發現差距,尋找突破口。
考察團一行對九寨溝、黃河大草原、黃河九曲第一彎等景區進行了考察學習,并與四川省旅游局、阿壩州政府以及九寨溝風景區管理局等部門進行了座談。
考察結束后,余遠牧曾坦言“重慶市旅游業與四川省相比只能算是‘小老弟’”。近年來,重慶市旅游業雖然發展迅速,但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景區對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服務水平上不去等一系列因素,是制約重慶市旅游業發展的主要原因。從這個意義上說,“重慶也還遠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旅游目的地。”
專家們也看到了這一差距。“近年來,重慶旅游業雖然有長足的發展。但由于資金短缺的原因,缺乏大投入,加之有些景區定位不準確,沒有把重慶一系列優良資源優勢,包裝成一種產品優勢進入市場。”重慶師范大學旅游學院院長羅茲柏說。
缺乏核心產品是致命傷
在羅茲柏看來,三峽是重慶旅游的一個金字招牌,三峽景區的精華都在重慶境內,可湖北在打“三峽牌”上似乎比重慶還賣勁,前幾年就已投資了幾億元。如今,一個尷尬的事實是,三峽游客中,從宜昌溯江而上到奉節的游客早已超過了從重慶順江而下的游客。
同樣,在1993年,江津四面山和湖北張家界、福建武夷山一起被評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但現在四面山與張家界和武夷山相比,不要說其在國內的影響力與后者不可同日而語,就是在本地旅行社的眼里,四面山旅游也是“沒有分量、推都推不動”。
重慶中旅集團老總廖偉認為, “重慶旅游之所以缺乏知名度、美譽度、忠誠度和影響力,主要原因是宣傳促銷意識不強,手段單一。”要改變這一現狀,除規范旅游業無序競爭,打造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產品顯得尤為重要。
“重慶旅游的靈魂是三峽,重慶旅游業也因為三峽庫區而備受關注。”副市長譚棲偉去年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如是說。羅茲柏也表示了相同的觀點,“三峽是重慶打造旅游目的地的最好產品。而近年來,對三峽旅游產品的粗放型定位和打造,已經浪費了不少時間。目前,對三峽旅游的推廣,應強化其核心旅游價值的傳承性、發展性和一脈相承性。不能圖一時之快,更不能搞類似‘絕版三峽’那樣的炒作。”
斥重金打造旅游目的地
打造旅游目的地,目的是要吸引和留住游客。2007年重慶推出的“生態旅游年”;2008年推出的“鄉村旅游年”;2009年推出的“古鎮旅游年”……“這些促銷手法,對本地特色旅游的推動,所產生的不是單純的疊加效應,應該成為本地旅游發展的一套‘組合拳’,它還有一個戰略目的,是希望通過旅游活動來加速實現城鄉和諧。”羅茲柏說。
最重要的是,必須抓大項目。大項目中,除了三峽游外,重慶還可以打造大足石刻、長江三峽、山水都市、烏江畫廊和武陵風光“4+1”等旅游精品線路。對此,羅茲柏還提出了詳細的構想:烏江畫廊加武陵風光,要突出“民族和生態”特色開發旅游。以烏江水為主軸,和沿線的仙女山、南天湖、武陵山、芙蓉洞等景區有機連接,同周邊的鳳凰城、張家界等景區連成一線。
資金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記者了解到,“十一五”期間,市政府將爭取引進100億元資金,投入到三峽庫區旅游業。也就是說,每年至少有20個億的投入。
“庫區旅游產業如果每年有20個億的投入,那么3年后的重慶旅游,不僅會有一個量的積累,還將有一個質的變化。”羅茲柏認為,目前重慶旅游業市場還未真正打開,需要有一個培育的過程。而受四川地震影響的重慶旅游業,則有更多的東西需要思考和重建。